白虎汤治疗温病

甜杏仁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笔下文学 www.bxwx.net,最快更新医辅大唐最新章节!

    大头瘟案

    范某某,女,62岁,1962年6月1日发病,6月3日初诊。

    【主诉】:发烧,头肿大2天。

    【现病史】:患者于2天前发热恶寒,头肿大且胀痛,头中隆隆鸣响,今日病势增剧,卧床不起而头面肿大更甚,疼痛拒按。面赤,恶热。T39 . 4℃,口渴饮引,口臭异常,脉象七至,右大于左,滑数有力,舌苔黄白而厚,小便黄少,大便3日未行。

    【辨证分析】:证属大头瘟,三焦壮热,中剂白虎汤主之。

    【处方】:生石膏120g、知母10g、茵陈12g、连翘30g、天花粉12g、薄荷6g、菊花10g、甘草6g,水煎2杯,分3次3小时1次温服。

    【治疗效果】:以此方加减,服2剂汗出,体温渐降至正常,并已坐起,头肿明显减轻,大便已行,服药4剂药量减半,服6剂而诸症悉除。

    【按】:此例大头瘟,渴饮口臭异常,显系阳明胃热炽盛,投中剂白虎汤以辛凉透邪而获痊愈。

    暑温入营动风案

    安某某,男,11岁,1955年8月5日发病,8月9日入院。

    【主诉】:发烧头痛5天,神识不清1天。

    【现病史】:患儿于5天前发热头痛,精神不振,近3日来呈半昏迷状态,伴有手足发麻,震颤,昏迷更重,经腰穿诊为“乙脑”;查体:T39 . 5℃,意识昏迷,嗜睡,右侧颜面及伤眼睑有轻度麻痹现象,右手不时循衣摸床,四肢厥冷,吐泻1次,脉象沉数,一息七至,舌苔黄厚而腻。

    【辨证分析】:症属暑热挟湿,内闭清窍,引动肝风。

    【处方】:生石膏120g、天花粉20g、山药15g、忍冬藤30g、茵陈15g、全虫3g、蜈蚣3条、钩藤12g、川黄连10g、黄芩10g、竹茹15g、犀角12g、甘草6g;水煎3杯,煮取1杯,分6次1小时1次;另冲服安宫牛黄散1 . 5g,分2次3小时1次;另玉泉散10g,与上药同服。

    暑温入营动风案

    【治疗经过】:8月10日二诊:头部汗出,T38 . 5℃,脉象一息六至,舌微白,神识转清,头痛大减,亦能吃东西,继以原方主之;8月11日三诊:汗出,体温降至正常,右侧眼睑麻痹亦有好转。

    【治疗效果】:住院14日痊愈出院。

    【按】:此例暑热挟湿,热深厥深,入营窍闭引动肝风,方以加减白虎汤佐芳香化湿之茵陈、苦寒燥湿之黄连,辅以芳香开窍,平肝熄风之品,1剂得汗,神识转清,3剂体温降至正常。

    暑温案

    马某某,女,61岁,1955年7月20日发病,7月21日入院。

    【现病史】:患者10天前患痢疾,3天前治愈,昨天又泻黄白色粘液样稀便,无腹痛,伴有发烧,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下午4时许,神识不清,不会说话,大小便失禁,经腰穿诊断为“乙脑”;查体:T40 . 6℃,时有神识昏迷,伴有抽风,右半身不灵活,言语不清,唇干披白薄苔,左脉沉数而滑,右脉微细而数。

    【辨证分析】:症属暑温蒙蔽心包,引动肝风,阻塞窍络。

    【处方】:生石膏100g、野台参25g、山药15g、天花粉30g、枯黄芩10g、忍冬藤30g、大蜈蚣3条,淡全虫3g、黄连10g、竹茹15g、粉草10g。

    【煎服法】:以水100毫升先煎生石膏15分钟,更煮至300毫升,分6次1小时1次,温服;另服安宫牛黄散1 . 5g,分2包3小时1包。

    【二诊】:体温降至正常,神识完全清醒,右侧肢体亦能活动,唯感乏力,不思饮食;方用野台参15g、生石膏45g、山药15g、天花粉15g、青竹茹15g、龙骨15g、粉草10g。

    【治疗效果】:共治8天痊愈出院。

    温病发狂案

    杨某某,男,16岁,1956年8月16日发病,8月19日入院诊为“乙脑”

    【一诊所见】:9月10日检查,患者突然发病,发热头痛,恶心呕吐,意识不清,经22天治疗,体温降至正常,但狂燥异常,打人骂詈,乱喊叫,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脉象沉数有力,小便利,大便燥结不通。方用清热养阴通便剂。

    【处方】:生石膏180g、赭石100g、瓜蒌60g、鲜荷梗30g、石决明60g、玄参30g、鲜生地30g,水煎分3次温服。

    【二诊】:9月11日检查,大便已通,色黑而粘,狂燥骂如前,方用承气攻下。

    【处方】:大黄后入30g、元明粉冲12g、赭石30g、青礞石4 . 5g、黄芩10g、石菖蒲3g。

    【治疗效果】:一诊,二诊处方交替服用半月,患者痊愈出院。

    【按】:此患者石膏重用至九两,乃神清狂除,此证暑温热结阳明,狂燥不安,打人骂詈,逾垣上屋,弃衣而走,方用清下两法,一清再清,一下再下而获痊愈。

    温病痰浊闭窍案

    洛某某,男,44岁,苏联专家1956年1月7日初诊

    【一诊所见】:患者于1955年8月得脑炎,经治留有严重后遗症。T38 . 5℃,昏睡不醒,张口呼吸,痰声漉漉,不能进食,左眼睑下垂,右眼不能闭,四肢不能动,小便溲赤,浑浊不清,大便非 ** 不能通;脉象右弦大而滑数,左数而无力,舌干燥而刺,以手摸之干硬无津,舌有白点,如腐渣。

    【处方】:生石膏30g、野台参15g、山药30g、天花粉18g、天竺黄12g、生地30g、玄参30g、大蓟15g、赭石15g、石决明30g、生龙骨15g、粉草6g;水煎温饮分8次,1小时1次。

    【二诊】:1月8日T37 . 2℃,脉象无大改变,痰声已除,口舌已有 ******* 处方】:原方增台参为30g、生地为45g、玄参为45g、山药45g、石膏45g,加石斛12g

    【三诊】: 1月9日T38℃,右脉较前小,左脉较有力,舌上白点已退,大便通下五、六枚干燥屎球,神识较前清醒,眼能开合,左手能动,给其水知道用左手扶持而饮。

    【处方】:原方增石膏为75g、加山芋肉30g、牡蛎20g、兼服局方至宝丹1粒、苏合香丸1粒、混合分2次,6小时1次。

    【四诊】:1月13日,前方增石膏为100g、连进3剂体温正常,神识清醒,两眼视物正常,左上肢较有力,下肢能活动,可以握手、说再见和简单言语,病情日益好转。

    【按】:本例乙脑后遗症,因温邪久羁,阴液大伤,痰热蒙蔽清窍而神昏不清,重用人参白虎汤、增液汤加减,伍用至宝、苏合香丸芳香开窍之品,很快热清痰除窍开而神苏。

    病毒性主脑损伤

    郝某某,男,57岁,正定人,2009年8月12日第一诊。

    【主诉】:频繁抽搐,喉鸣,吞咽困难六月有余。

    【现病史】患者于六月前(2009年2月4日)因口角左歪,不自主咬牙咬舌伴口角麻木,继而喉鸣吞咽困难,于病后21天行气管切开术,病情逐渐增重,四肢强直性抽搐,抽时躯体后仰,呈角弓反张样,发作频繁不能入睡,病后曾住省人民医院,解放军256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诊为EB病毒性脑炎,病毒性主脑损伤,类风湿关节炎,肺炎,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颈椎病,经抗病毒,抗炎,营养脑细胞,镇静,气管切开术等抢救治疗,虽脱离危险,但抽搐及吞咽动作困难,喉鸣越来越重,前来我部求助中医治疗。

    【辨证分析】:温病气营两虚,肝风内动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清肺化痰,镇肝熄风。

    【处方】石膏120g、大青叶15g、天麻12g、僵蚕12g、钩藤30g、鳖甲15g、龙骨30g、石决明30g、珍珠母30g、白茅根30g、丹参15g、射干12g、地龙12g、炒枣仁30g、五味子15g、郁金10g、全虫6g、蜈蚣6条等;另服安宫牛黄丸,0 . 5粒,每日2次。

    【按】:此例病毒性主脑损伤,久治不愈,致使温邪久羁,阴液受损,虚风内动,以致抽动不止,频繁发作。治疗中以清热解毒为主,佐以养阴平肝熄风止痉,经10日治疗抽搐显著减轻,后经调理数月,竟获痊愈。

    病毒性脑炎

    乙型脑炎

    冷某某,男,41岁,湖南省平江县人。

    【病史简述】该患者于2009年7月初起病,初起高热,昏迷,抽搐,体温39° ~ 40°C,被诊断为乙型脑炎,在湖南长沙某医院抢救治疗。在抢救治疗过程中,因痰多、呼吸困难,对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做痰培养实验发现为绿脓杆菌感染,应用各类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无效,感染无法得到控制。治疗1个月后,患者诸症加重,体温不降,昏迷不醒,肢体拘紧,咳嗽痰多,病情十分危重。

    第1个方子连续服用3天后,体温开始平稳下降;第2个方子又连续服用3天,体温继续平稳下降,肢体抽搐减轻;电话开方12日后,病情已经开始得到控制,有明显的缓解迹象,亲赴长沙看望病人,在平江连续诊疗3天;之后一直坚持电话处方,直至今日。

    【首诊】:2009年8月18日

    【病情】:被确诊为乙脑并治疗1个月,高烧39℃不退,昏不知人,肢体拘紧,伴有腹泻,咳嗽,痰多,已行气管切开术。

    【治则】:清利湿热,镇肝息风。

    【处方】:苍术10克、金银花20克、黄连3克,扁豆10克、葛根10克、藿香10克、郁金10克、石菖蒲10克、钩藤30,全虫3克、蜈蚣3条、生山药15克、甘草3克水煎服,3剂。

    【效果】:服药3剂后,患者家属来电诉患者腹泻已经停止,体温开始下降。

    【第二诊】:2009年8月21日

    【病情】:腹泻已止,但体温仍偏高,肢体拘紧缓解不明显,有痰,仍然昏迷。

    【治则】:清热解毒,镇肝熄风,益气养阴,芳香开窍。

    【处方】:生石膏50克、大青叶15克、菊花15克、钩藤30克、黄连6克、莲子心15克、郁金10克、石菖蒲10克、天麻10克、石决明15克、珍珠母30克、党参12克、沙参30克、山药15克、浙贝母15克、蜈蚣6条、全虫5克、羌活10克,水煎服,3剂另服安宫牛黄丸1丸,半粒/次,2/日。

    【效果】:体温已平稳下降,肢体拘紧开始减轻。

    【第三方】:2009年8月24日。

    【病情】:体温下降至38℃以内,肢体拘禁减轻,仍有抽搐。

    【治则】:清热解毒,镇肝息风。

    【方药】:二方基础上加减,生石膏用至60克,党参用至20克,另加金银花30克、白茅根30克、藿香10克、茯苓20克,水煎服,3剂;安宫牛黄丸,服法同前。

    【效果】:抽搐次数明显减少,体温维持在37-38℃。

    【第四方】:2009年8月27日

    【病情】:诸症好转,病情平稳。

    【治则】:清热解毒,镇肝息风。

    【方药】:三方基础上,生石膏用至90克,党参用至30克,另加炙鳖甲15克水煎服,3剂,安宫牛黄丸,服法同前。

    【效果】:病情逐步得到控制,咳痰减轻,肢体拘禁缓解,略有意识亲人呼喊名字,开始有反应。

    【第五方】:2009年9月1日

    【病情】:应患者家属要求,亲赴湖南,来到平江县中医院看望病人。此时患者意识开始有所恢复,眼球有活动,可以随着手指移动;对呼叫有反应;下肢开始无意识地伸曲;左上肢仍拘紧,仍行气管切开术,可听到有喉鸣音,有痰,体温37-38℃之间。

    【舌脉像】:脉弦滑数;舌黄白苔,舌质红。

    【治则】:清热解毒,宣肺化痰,平肝熄风,扶助正气。

    【方药】:西洋参6克、生石膏120克、大青叶15克、金银花30克、藿香10克、羌活10克、沙参30克、浙贝母15克、炒苏子12克、射干12克、紫苑15克、前胡12克、白前12克、石决明30克、天竺黄15克、珍珠母30克、赤芍10克、丹参20克、全虫10克、蜈蚣8条、莲子心15克、山药15克、栀子12克、黄连10克、郁金12克,水煎服,5剂安宫牛黄丸,服法同前。

    【第六方】:2009年9月5日

    【病情】:病情稳定,体温已降至正常,痰量减少,抽搐减轻,诸症好转。

    【治则】:养阴清热,平肝熄风。

    【方药】:第五方加减,生石膏用至150克,赤芍换白芍15克,栀子用至15克,山药用至30克,另加鳖甲15克、炒枣仁30克,桑白皮12克,水煎服,10剂,安宫牛黄丸,服法同前。

    【第七方】:2009年9月14日

    【病情】:患者开始尝试口中进食,意识有恢复,开始认识亲人。

    【治则】: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清肺化痰,平肝熄风。

    【方药】:生石膏150克、沙参30克、白芍20克、鳖甲15克、浙贝母15克、黄芩12克、生牡蛎30克、石决明30克、珍珠母30克、栀子15克、麦冬15克、生地12克、黄连10克、郁金10克、全虫10克、蜈蚣6条、忍冬藤30克、桑枝30克、甘草6克、莲子心15克、石菖蒲10克、炒枣仁30克、合欢皮30克、天花粉15、夜交藤15克,水煎服,5剂,宫牛黄丸,隔日1粒,半粒/次,2/日。

    【第八方】:2009年9月19日

    【方药】:七方加减,加元参20克、党参20克、火麻仁30克,水煎服,10剂安宫牛黄丸,服法同前

    【第九方】:2009年9月28日。

    【病情】:肺部感染完全得到控制,气管插管已经拔掉,无咳嗽,无痰,家属代速拔管,肺部无感染,无痰。

    【方药】:继续服用上方,用法用量同前。

    【第十方】:2009年10月7日

    【病情】:患者已经可以自主进食,但有便秘,不思食,舌苔厚白。

    【治则】:养阴清热,健脾润肠。

    【方药】:生石膏60克、天花粉15克、山药15克、焦三仙各10克、石斛15克、麦冬15克、元参30克、赭石15克、火麻仁30克、莱菔子15克、桑枝30克、忍冬藤30克、沙参30克、黄芩12克、甘草3克,水煎服10剂,安宫牛黄丸,服法同前。

    【第十一方】:2009年10月12日

    【病情】:患者已经可以坐起来2 ~ 3小时,神智开始转清,但下肢有浮肿。

    【治则】:清热养阴,益气健脾,利水消肿。

    【方药】:第十方基础上加减,加鸡内金10克、陈皮10克、茯苓30克、党参15克、丹参12克,水煎服,10剂

    【按】:至此安宫牛黄丸总共服用72粒,现在停用。患者病情稳定后,自行出院回家调养,中药调理至今。

    目前患者可以独自出门散步,神志清醒,意识清楚,思维敏捷,记忆力好,反应快,但左上肢欠灵活,语言尚不十分流畅,现在仍在进一步调理中。

    结语

    本讲重点论述了仲景及吴鞠通氏对白虎汤治疗温病的有关记载并概述家父郭可明在治疗温病中运用该方的临床经验以及本人运用白虎汤治疗各种温病的经验和体会,供大家借鉴。当然这不是说白虎汤可以通治一切温病,切勿领会以一方遍治温病,我们今天论述的仅仅是治疗温病的一个方面,一种方法,譬如温邪偏湿重,又当以湿温门中求之等等,不一而足,正如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42条说的好:“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

    在此需要特别提出讨论的是,关于吴鞠通所论白虎之禁,我认为需要根据病人全面情况进行分析治疗,既不能猛浪投用白虎,更不能因为惧怕白虎而不敢使用,关键在于全面认识,用之得当就能更好发挥古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