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昭雪睿王

三让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笔下文学 www.bxwx.net,最快更新《霂兰劫》之孝贤皇后最新章节!

    究竟如何安抚这满汉朝臣,令弘历破费了些心思。他反复思量,觉得现今边陲稳定,国泰民安,朝野内外并无大患。雍正朝曾有不少汉臣因文字狱而被议罪,但都是些文人口孽,并无反动之实。这里不乏有些士林学子玩那文字游戏,含沙射影的辱骂时政,也有被别居野心之人以此来高举义旗反抗朝廷,但更多的都是无中生有、捕风捉影,其中的冤案错案更是数不胜数,紫月的父亲查嗣庭不就是个例子么。

    康熙末年发生的九子夺嫡,令许多朝臣仍心有余悸。雍正登基后,对参与争储的宗亲和朝臣给予严酷无情的打击,所罗织的罪名虽五花八门,但终究是难服人心。朝野上下、文武百官之中这种怨愤的情绪在雍正薨逝后就愈发的强烈。由鄂尔泰暗地里放纵幕僚圈地,以此来收买人心,就能看出怨气已然成风。但安抚这些满臣不似文字狱处理起来那般容易,他们不仅是朝臣,而且但更多的都是些皇室宗亲,若让满臣觉得皇帝这是有意拉拢,反倒助长满臣们的气焰,抬高了他们的身价,那日后岂不更是嚣张跋扈、肆无忌惮起来。所以,必须得找个合适的由头才行。

    在东巡往来的车程之中,弘历处理朝政之余便翻阅史稿,品读起大清近一百年所经历的滚滚风云,□□的勇武刚毅、太宗的睿智谋略、世祖的盛德怀仁、圣祖的经文纬武、雍正的勤政廉洁,还有那些勇猛无畏、战功彪炳的祖辈们,无不让弘历胸中的热血澎湃沸腾、激荡不已,身为爱新觉罗的子孙,弘历更是觉得无比的尊荣与自豪。

    在这漫漫的清史长卷中,曾有一人在弘历心中的印象特别深刻。此人生前为大清问鼎中原立下盖世之功,曾被追谥为成宗义皇帝,但辞世之后,却以谋逆之罪冠上反贼的恶名,被削爵戳尸,撤享太庙,此人便是□□皇帝的十四子,爱新觉罗--多尔衮。人前身后境遇的反差竟如此巨大,不由得让人深思。

    史书当中对多尔衮临朝摄政是赞赏有加,世祖皇帝对其褒奖之言也是可圈可点,但凡对其功绩的描述均以明文记录并未消陨避讳,对于一个有着篡权夺位的权臣而言,能在史书中受得这番礼遇,这从历代朝廷修史的过程来看,都是极为罕见。若为多尔衮等一众前朝‘罪臣’昭雪复爵,他们的后人必是感激涕零。让满汉群臣们知道,这爵位是皇上能赐得的,更是皇上能削得的,如此一来,即平复了满洲旧臣中的怨气,也给予文武百官以极大的警示,实为一箭双雕。

    弘历将礼部司案以上的官员全部召集在养心殿中,礼部尚书、左右侍郎、各司案都列班在殿,众官员一起拜见过弘历之后,便垂手而立,聆听弘历训示。弘历令众官员平身之后,却也不曾言语,众官员不知晓皇帝予以何为,心中都在盘算,却又不敢作声,一时间养心殿内静得只能听见细微的喘息声。

    弘历先是低头翻阅了一阵放在龙案之上的清史,然后抬头说道:“朕前些日东巡盛京祭祖,途经山海关、萨尔浒等地,想起先祖当年无不誓死血战,方有这大清基业。然有些功臣并非得以善终,甚是被削爵罢官,不免令朕心伤。朕在返京的途中常在车辇中翻阅史稿,觉得这史书之中,尚有道理不通之处。”

    众人心中似乎明了皇上心意,原来是要琢磨研读清史。礼部尚书答道:“不知皇上所指为何?还请皇上明示”

    弘历道:“以多尔衮为例,史书当中明文记载了他摄政期间率领八旗将士入关,直捣中原,为我大清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死后却因谋逆而治罪被削爵戳尸、挫骨扬灰。反差竟如此之大。”

    礼部尚书回道:“回禀皇上,罪臣多尔衮摄政初期,却为大清逐鹿中原立有旷世奇功,但多尔衮摄政后期曾藐视君王、擅权自专、甚至在府中私制龙袍、已怀异心,被郑亲王济尔哈朗等人联名举报,这才被治罪,削爵戳尸、撤享太庙。”

    弘历道:“当年多尔衮兵吏大权在握,文武百官近半数皆出自睿王门第,若真存异心,欲逼宫篡位又有何难?大可直接起兵造反就是了,为何还要私制龙袍,而惹人诟病?”

    礼部左侍郎道:“启禀皇上,多尔衮已然心急于称帝,进而先行私制龙袍,正是那些受多尔衮提携的官员以示拥戴主子,这才将龙袍提前制好,以此献媚于多尔衮。”

    弘历道:“史书记载,当年礼烈亲王代善的一子硕托、一孙阿答礼,曾私下劝多尔衮称帝。正白旗、镶白旗部将也是齐聚睿王府劝进多尔衮,大有前明燕王朱棣之势。而多尔衮竟将硕托、阿答礼公然问罪处斩,以示对朝廷绝无二心,并跪请世祖降罪于己。试问,有此鉴在先,何人还敢劝进?更不要说贡献龙袍了!可见所传不实。”

    弘历如此一说,案下礼部众官员便低头相互递换眼色,皇上今日这番言语,绝非只是研读历史那么简单,细细品来,颇有为为先朝罪臣说情的意味,莫非要为多尔衮昭雪翻案?议罪多尔衮可是世祖皇帝亲定,难不成皇上连世祖的旨意也要违背。

    礼部右侍郎说道:“启禀皇上,降罪于多尔衮,曾是世祖亲下的诏书,多尔衮的有谋逆之举早已盖棺定论,不知皇上……呃……不知皇上……还请皇上明示。”

    这时候吴展豪出声说道:“启禀皇上,臣启奏。”

    弘历见是吴展豪,说道:“准。”

    吴展豪道:“谢皇上。微臣以为,皇上所言甚是。多尔衮病逝时,世祖年纪尚处冲龄,并无掌断朝纲之能力,多尔衮死后,济尔哈朗等权臣当道,世祖难免受到多尔衮摄政期间被打压的势力所蒙蔽。正如皇上所言,睿王指挥八旗,分遣诸王,一生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心存一统之志,胸怀雄韬伟略,怎会城府好似女子一般深浅,而心急于试穿那一两件衣服?”吴展豪这话引得礼部左右侍郎们大怒,呵斥道:“大胆!御殿之上,竟敢对前朝罪臣心存偏袒、冠以美名!?”

    弘历劝阻道:“哎?但讲无妨。”

    礼部尚书已经品出弘历心中所想,拱手施礼说道:“启禀皇上,正如右侍郎所说,议罪多尔衮是世祖皇帝亲拟的诏旨,并颁布于天下。皇上若真有为多尔衮昭雪之意,臣不得不为皇上的声名天威考虑。臣冒死觐见,若皇上执意为多尔衮翻案……”说着他双手将自己头上的官帽摘下,放在自己身前,双膝而跪叩首道“……只怕是要违背了祖宗。”

    此语一出,其他官员们皆为一惊,不成想尚书竟会说出这般犀利的话语,众官员均觉得弘历必会大怒,于是众官员都惊惧得跪在殿中,不知如何是好。

    然而弘历并未发怒,只是和声说道:“养心殿内从不治罪于为国为君而以死觐见的朝臣,爱卿请起。”

    礼部尚书道:“谢皇上。”

    吴展豪道:“启禀皇上,臣启奏。”

    礼部的官员们便一起斜眼看向吴展豪,心想这小子今天倒是话多的很,这又要说出什么大逆不道的话来。

    吴展豪道:“臣以为,世祖当年对多尔衮,心中似乎也有尊崇之意。正如皇上所说,从史书中就可看出,文中对多尔衮的功绩是以明文记载,并未因几个人的欲加之罪而有丝毫的磨灭,若不是受到世祖应允,这史书是万万不敢这般用笔的。圣祖当年同样是冲龄即位,时值权臣鳌拜掌权,以圣祖之名颁布了许多诏旨,圣祖在清除鳌党之后,曾广下罪己诏,向朝野上下澄清那些伪诏实为权臣所为,而非出自上意,并撤改先前颁发的诏旨,重发上谕。这足以证明,虽说君无戏言,但也要适情而定。臣以为,切不可因此而失了明辨忠奸的为君之德。有世祖、圣祖为范,皇上又有何不能为?”

    吴展豪的话令礼部尚书、左右侍郎均是一阵语塞,却甚得弘历心意。弘历这才道出自己心思:“朕以为,虽说多尔衮有借越之处,但绝无异心,罪不至此。前朝诸王当中似这般被诬陷者不在少数,若贤臣皆被枉受冤屈,试问谁人还敢誓死效力于大清?朕决心为其平反,礼部拟旨来看。”

    礼部尚书跪地说道:“臣,领旨!”

    待众人退去,弘历从龙案中站起身来,在养心殿内踱步而走,忽然对李福全说道:“李福全。”

    李福全道:“嗻”

    弘历道:“传吴展豪。”

    吴展豪跪在养心殿中,弘历说道:“方才你所言,甚合朕心。”

    吴展豪道:“皇上过奖了。是吾皇睿智,明辨是非,臣也是顺着皇上的提点训示,有感而言罢了。”

    弘历道:“朕还有一事,想听听你有何谏言。”

    吴展豪叩首道:“恭请皇上示下!”

    弘历说道:“前段时间,直隶山东一带又起跑马圈地之事,惹得民怨沸腾、流言四起。究其原因,是旗人不重视农耕田务。如何教化满人务农,你可有想法?”

    吴展豪思索片刻道:“启禀皇上,那些跑马圈地之人多为满洲贵族,位高权重。若以明文禁止,怕是只能管住人,并未束住心。禁止圈地已经历顺治、康熙两朝,而今又死灰复燃,就说明‘治人不及治心’的道理。”

    弘历听罢微微点头,继续听吴展豪述说。

    吴展豪道:“其实,对这些权贵教而化之也并非难事。《汉书*三教》中所讲:‘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正所谓上行下效,若能有比这些权贵更为尊贵之人,来以身率行,想必这些人不仅会严于律己,更会竞相仿效。”

    弘历道:“依你之见,何人可堪当此任?”

    吴展豪拱手施礼道:“非皇族龙裔、九五之尊不可”

    弘历道:“你是说朕?”

    吴展豪道:“皇上圣明。只有皇上这世间最为尊贵之人以身示教,才能令那些权臣贵族口服心服。”

    弘历道:“那又如何示教?”

    吴展豪道:“回禀皇上,我泱泱华夏,数千年来以礼仪之邦自居,自满洲皇族入主江山以来,也是敬重礼典、尊崇圣儒。微臣觉得治心应以治礼为先,尚礼应以皇上为始。我朝视农耕为重的礼仪,以‘耕籍礼’为最。这耕籍礼是朝廷每年于清明前后,在宫苑之中举行的一种礼仪。历朝历代均由帝王亲自主持,并亲自操演农耕之法。大清入关以来,只有圣祖亲执过耕种礼且仅为一次,其余全部由天子遣派户部官员行之。若皇上亲往而执此礼,满洲权贵必将争相效法,此举定是事半功倍。”

    弘历说道:“言之有理。朕亲执耕籍礼的相关事宜就由你操持,拟好折子来看。”

    吴展豪道:“臣领旨。”

    召见完吴展豪,弘历倒是有些倦了,李福全端了杯热茶来,说道:“启禀皇上,天色已是不早,该用晚膳了,奴才现在就传膳?”

    弘历心情大好,笑着道:“不必了。去坤宁宫,朕要看看,皇后那里都备下了什么吃食。”

    李福全道:“摆驾坤宁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