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 眼界 真实的我。

瀛洲玉羽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笔下文学 www.bxwx.net,最快更新清穿之娘娘悠闲日常最新章节!

    太阳渐渐落下山去, 漆黑的夜幕开始笼罩,营地中燃起星星点点的篝火,照亮了原本暗沉的河岸。

    不用整天赶路后, 整个营地的氛围都显得轻松了不少, 不当班的侍卫围着火堆烤肉、喝酒, 肆无忌惮地大说大笑。

    玄烨并不禁止,反而觉得如此做派才能体现满洲精神, 因此常与将士同乐。

    御驾驻跸的屋子前也燃着一架篝火,玄烨与沈菡带着雅利奇从屋里出来。

    篝火前站着几个人, 太子、大阿哥、南怀仁和两个不认识的大臣。

    众人互相见礼,两人给皇上行完礼, 又给沈菡见礼道“奴才索额图明珠, 参见德妃娘娘, 五公主。”

    沈菡让这两个名字吓了一跳,勉强保持镇定道“免礼。”

    这两个人名可真是如雷贯耳啊

    沈菡不免悄悄打量了一眼。

    纳兰明珠现任武英殿大学士,从长相和气质上看, 他不太像满洲人,更像汉人。

    不过想想能养出纳兰性德那样的文人,有这个气质倒也不意外。

    但纳兰性德今年五月刚刚过世, 失去了最骄傲的长子, 纳兰明珠显得十分清癯, 面上犹带憔悴。

    玄烨关怀地询问了几句, 虽并未提及纳兰性德,但语意真挚。

    明珠感怀道“劳万岁惦念,奴才不妨事。”

    沈菡知道玄烨对纳兰明珠的才能一直是比较认可的。

    穿越前她了解的比较片面,以为康熙重用明珠是为了打压索额图。

    但自从玄烨和她叨叨的事情越来越多后,她渐渐明白了。

    不管是索额图还是明珠, 二人都是很有才能和眼光的能臣,并不是完全凭借玄烨对平衡权势的考量才坐上高位的,主要还是靠他们自己。

    特别是纳兰明珠。

    如果说索额图的晋升和权势还有太子的原因在,那纳兰明珠的崛起很大一部分还是因为他的能力和眼光确实出众沈菡并没有听说他与大阿哥有关联。

    明珠和惠妃并无亲属关系,大阿哥现在整天在畅春园读书,偶尔出去跑马围猎,身边也跟着无数的侍卫,一举一动都在玄烨的监管之下,两人根本无从接触。

    沈菡现在也明白了皇子与朝臣之间的忌讳,在他们开府出宫,得到自由之前,与朝臣勾连简直是不可能的事。

    太子不算,那是皇上默许的。

    便是惠妃,在皇上禁止内外仆妇擅自行走、泄露宫内事务后,能与娘家接触的机会也极少,她更不可能敢与朝臣勾连。

    当然,明珠能走得那么顺,里面也确实有他本人与皇室血缘亲近,和玄烨对权力平衡考量的原因。

    不过沈菡从玄烨的话里听着,倒觉得明珠此人最有本事的地方是揣摩圣意。

    他的主张往往最贴合玄烨的意思和想法,换言之,他本人也是个十分有眼光的人。

    正如几年前玄烨收台湾的时候。

    朝廷先是为了打和不打争来争去,决定打了以后又为了用不用施琅吵个不停。

    之前玄烨平三藩时,对台湾一直是招抚的政策。

    但三藩平定后,他认为时机已到,态度便转变为武力征剿,而且倾向于任命内大臣施琅为水师提督。

    因为施琅在康熙六年就曾上疏请求尽快解决t湾问题,不要养寇为患。

    此后又屡次上书,解释台湾对大清的重要性,认为其膏腴田园及渔盐之利甚大,乃财富聚集之地,可资中国之润。

    而且台湾孤悬海上,易为贼寇所趁,若是勾连外国,待其羽翼丰满,必成大清心腹大患。

    玄烨对其奏疏所言极为认可,不过那时条件不足,此议只好搁置。

    如今时机极好,玄烨觉得正该一鼓作气,拿下台湾

    他向保举施琅的李光地等人询问施琅的能力,李光地答了三点

    施琅与海上有世仇,熟悉海况,有谋略、郑氏惧之。

    李光地之言果断且有分寸“若论才略实无其比,至功成之后,在皇上善于处置耳。”

    玄烨遂决定启用施琅,以武力征台

    但朝中反对者甚多。

    许多高级官员觉得海洋险远、风涛莫测、长驱制胜、难计完全,断不可取。

    且极力反对任用施琅,因为施琅原是郑成功的部下,曾经降而复叛,后又因得罪郑成功,叛而复降,忠心难料。

    群臣以为不可遣,去必反

    一众反对派中,明珠等少数力主武力撤藩,启用施琅的人,便显得尤为突出。

    明珠对形势的分析与玄烨的看法一致“如今郑经已死,贼无渠魁,势必衰微”

    他不但支持任用施琅,在后来施琅与总督姚启圣发生意见不合,导致进军不顺时,还极力支持施琅请求专征之议。

    玄烨当时已经因为施琅几次三番以风大不顺为由延缓进军,颇感不快。

    明珠提议“不若以一人领兵进剿。两人同往,未免彼此掣肘,主将不能行其志,于战事不利。”

    议政王大臣会议也认为此议可行。

    玄烨几番思量后,最终采纳了这个建议,对施琅尽释前嫌,力排众议,任命他为福建水师提督总兵官,加授太子少保,将征剿一事尽托其手。

    这些细节沈菡并不尽知,她只记得玄烨有段时间十分纠结。

    一会儿跟她夸施琅其人有能为,过段时间又突然说施琅总是推脱不前,是不是有问题。

    没几天又回来说,明珠等人说得有道理,可能是主将不和导致的。

    沈菡“”

    她多少能听懂一些,但他说得七零八落的,她也判断不出事情的全貌,只能当个闲话听。

    不过其中有一点令她印象深刻。

    澎湖大捷到京后,玄烨曾高兴地与她分享“当时施琅几番推脱,朕不清楚其中的缘故,很是生气。不过念着施琅深知水性贼情,海上风浪不测,比陆上用兵要艰难数倍。朕既然不懂,就不应该瞎指挥,是以当时朕也没有强令他进军。现在看来他果然有能耐,没了掣肘,不过数月,便拿下了台湾”

    沈菡虽然没说什么,只是安静听着,但其实当时心里很佩服他。

    权力是很让人着迷的。

    一个人身处高位、大权在握的时间久了,会越来越难听进不同的声音,更或者根本就听不到不同的声音。

    像沈菡自己,以前做小格格、小福晋的时候,经常能听到紫芙和青衿给她提建议,她也很愿意接受。

    但自从她成了嫔、成了妃,她已经很久没有听到身边人反驳她的话了。

    明明她一直宽以待人,从来不随意惩处宫人,也从来没有因言罪人。

    但紫芙等人就是慢慢变成了应声虫,偶尔提个建议都要犹豫再犹豫,小心翼翼的。

    要不是沈菡时时提醒自己要自省,要克制权欲,在这种唯我独尊的环境中一呆十几年,她绝对会变成一个固执己见,完全不容反驳的人。

    相比之下,玄烨做了二十几年的皇帝,他周围几乎都是完全臣服于他意念之人。

    他掌握着天下人无法想象的权力,却能克制自己不去外行指挥内行,知人善任,给予一个降将那么大的信任。

    实在令沈菡钦佩。

    施琅攻占t湾后,朝里又为了“该不该留守台湾吵起来”。

    沈菡“”

    她明白玄烨的好脾气和好耐性是哪儿来的了,让谁听他们吵上二十几年,脾气和耐性也不能不好。

    朝里真正有见识和远见的人其实并不多。

    很多大臣根本不清楚台湾是个什么地方,只凭自己仅有的认识,认定其为弹丸之地,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提议迁其人,弃其地。

    沈菡什么鬼费这么大劲打下来,然后把这块儿地方扔了

    还有更搞笑的,之前积极主张收复的大学士李光地,认为台湾离得太远,不便管理,他提议最好的方法是把台湾让给荷兰人,让他们世守输贡。

    沈菡当时听到这个实在没憋住“他是傻叉吗”

    把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地方送给外国人管理脑子没病吧就这还大学士

    玄烨“”

    傻叉

    这话怎么不太像她的风格呢

    沈菡“”

    现代人,难免对这个问题反应过激,一时激动,没忍住。

    她努力往回圆“那什么,我就是觉得他这么干也太傻了。地方再小也是咱们的国土,怎么能交给外国人,外国人根本不可能和咱们一条心”

    玄烨以前从没听她对他的话发表过意见,这还是第一次。

    而且,他可真没想到她现在竟然已经有这种见识。

    不枉他这两年跟她唠叨了那么多,眼界确实见长了。

    玄烨颇有些惊喜地赞她“你说得对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汉人尚且不能与咱们同心,何况西洋异人。朕虽笃好西学,但朕学习他们,只是为了了解万物之理,却不是为了信奉他们。”

    玄烨虽然重用南怀仁等人,予以他们极高的待遇和地位,但实际上,他对洋人一直怀有很深的戒备心。

    因为他始终记得,双方立场不同,他们所为之主是他们国家的皇帝,而不是他。

    这也是沈菡觉得玄烨很神奇的地方之一。

    玄烨作为一个古代人,接触外国人比普通现代人都多,而且他当时年纪还非常小,自我尚未成型,竟能抵御住传教士的描绘,做到学而不信,意志实在有够坚定。

    至于李光地等朝臣狭隘的想法,玄烨并不生气,人无完人,即使他是天子,也不可能对所有事情都有正确的看法。

    朝臣存在的意义,就是带给他不同的声音和建议。

    而如何从中辨别甄选出正确的答案,那是皇帝该做的事。

    这大约也是玄烨比较倚重明珠的原因,因为他的答案往往最贴近玄烨心中正确的选项,在诸多大事中都能站对阵营站在了皇上所在的阵营里。

    到底是该放弃还是该留守台湾,在朝中争执了许久,玄烨纵是皇帝,也不能一意孤行。

    为了统一众人的思想,他反复给反对派做说服工作。

    最后在说服诸多朝臣后,才召开议政王大臣会议商讨。

    明珠代为奏报会议商讨结果,认为施琅奏请驻兵防守之议甚是恰当,并提议将郑克爽、冯锡范等人及其家族迁至京师,编入旗下,不令在外省安置。

    玄烨认为其所奏甚为恰当,即依行。

    史载,康熙二十三年,清廷于台湾设一府三县,总兵官一员,兵八千;澎湖设副将一员,兵二千,隶属于福建省。

    从此,台湾和大陆统一起来,其行政建制与内地划一。

    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